劳动法关于二次入职关于试用期的规定
一、劳动法二次入职试用期
第十九条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与试用期相同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二、试用期规定解读
试用期是指用人单位对新招收的职工进行思想品德、劳动态度、实际工作能力、身体情况等进行进一步考察的时间期限。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但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一方面可以维护用人单位的利益,为每个工作岗位找到合适的劳动者,试用期就是供用人单位考察劳动者是否适合其工作岗位的一项制度,给企业考察劳动者是否与录用要求相一致的时间,避免用人单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维护新招收职工的利益,使被录用的职工有时间考察了解用人单位的工作内容、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等是否符合劳动合同的规定。在劳动合同中规定试用期,既是订立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同时也为劳动合同其他条款的履行提供了保障。在用工过程中,目前滥用试用期侵犯劳动者权益的现象比较普遍,包括什么样的劳动岗位需要约定试用期,约定多长的试用期,以什么作为参照设定试用期等,实践中比较混乱。用人单位通常不管是什么性质、多长期限的工作岗位,也不管有没有必要约定试用期,一律约定试用期,只要期限不超过劳动法规定的六个月即可,用足法律规定的上限。有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一年期限的劳动合同,其中半年为试用期;有的生产经营季节性强的用人单位甚至将试用期与劳动合同期限合二为一,一般试用期到了,劳动合同也到期了;有的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往往被不止一次约定试用期,换一个岗位约定一次试用期。综上所述,劳动法关于二次入职试用期的相关规定法律是给予明确规定的。总体说来,如果劳动者二次入职的工作岗位与第一次入职时相同,那么在第二次入职时不应当再约定试用期。换句话说,如果两次入职的工作岗位不一样,那么用人单位可以再次约定试用期。对于这方面如果还有疑问。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德本律师,手机:025-86309110
@德本律师简介:德本律师事务所成立于2007年,是经江苏省司法厅批准成立的合伙制律师事务所。所内专职律师实行专业化分工和资源共享,人员配置优化,法律门类齐全,能...More>>
·不能认定为杀人案嫌疑人自首情节有哪些
你知道什么是自首吗?涉嫌构成刑事犯罪的嫌疑人,如果能够证明自己有自首行为的话,那么法官一般会从轻或减轻处罚的。那实践中不能认定为杀人案嫌疑人自......
·合同违约金无法偿还怎么办
合同违约金无法偿还怎么办一、合同违约金无法偿还怎么办签订合同违反相关规定又拒绝缴纳违约金的,那么对方是可以起诉要求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的,......
·公司法中的合伙企业设立条件是怎么规定的?
公司法中的合伙企业设立条件是怎么规定的?合伙企业是指由两人以上合伙设立的企业。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因此许多人都想要抓住机会设立属于自己的企......
·房屋登记费按件收取
房屋登记费按件收取,不得按照房屋的面积、体积或者价款的比例收取。二、住房登记收费标准为每件80元;非住宅房屋登记收费标准为每件550元。住房登记一......
·员工午休猝死属于工伤吗?
员工午休猝死属于工伤吗?一、员工午休猝死属于工伤吗?在工地上,中午吃饭后的场地午休而死亡的,应当申请工伤认定。1、工作中的中间就餐时间属于......
·强制执行拘留后怎么办?
在我国大力建设法治社会的同时,还有很多人在顶风作案。法律的设立在保障人们权利的同时更对人们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做了硬性规定。违背了法律就必然......
·一、无合同拖欠工资可以随时辞职吗?
一、无合同拖欠工资可以随时辞职吗?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为不定期劳动关系,劳动者可以随时终止劳动关系。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
·录音能作为直接证据吗?
录音能作为直接证据吗?一、直接证据直接证据就是能够直接证明证明对象的证据。一般说来,直接证据的可靠性大,证明效力强。是依据证据与案件主要事实......
·退回补充侦查的问题规定是什么?
退回补充侦查的问题规定是什么?退回补充侦查的问题规定是次数是以两次为界限的,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对于需要补充侦查的,可以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
·行政赔偿范围是怎样的,赔偿程序有哪些?
行政赔偿范围是怎样的,赔偿程序有哪些?一、行政赔偿范围根据《国家赔偿法》可知以下几点:第三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有下列侵......
·合同诈骗罪特别巨大标准
合同诈骗罪特别巨大标准是多少金额?1、“数额特别巨大”,指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30万元以上,单位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200万元以上的。2、“数额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