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诉法规定的回避制度适用人员是什么?
一、刑诉法规定的回避制度适用人员是什么?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8条和第31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适用回避制度的人员包括:(1)审判人员。审判人员指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助理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2)检察人员。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则》第32条的规定,应当回避的检察人员包括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和助理检察员。(3)侦查人员。包括具体侦查人员和对具体案件的侦查有权参与讨论和做出决定的负责人。(4)参与侦查、起诉、审判活动的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
二、回避适用哪些情形?
(一)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条、第三十一条规定,下列人员适用回避: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二)《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在下列情况下,以上人员应当申请回避:1、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2、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3、担任过本案证人、鉴定人、辩护人或者诉讼代理人的;4、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另外,《刑事诉讼法》第192条规定:“原审人民法院对于发回重新审判的案件,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依照第一审程序进行审判。”《刑事诉讼法》第206条“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因此,曾经担任过该案某一审判阶段审判工作人员不能再次担任该案的审判工作,也应当回避。而且根据有关司法精神,曾经担任过本案侦查的人员不得再担任本案的起诉、审判工作,曾经担任过本案起诉工作的人员不得再担任本案的审判工作。对于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当事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以上就是关于刑诉法规定的回避制度有什么规定的全部内容。通过本文我们可以知道,刑诉法规定的回避制度适用人员包括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以及参与司法活动的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这里要注意担任过一审阶段的工作人员不能再次担任该案的审判工作,也应当回避。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德本律师,手机:025-86309110
@德本律师简介:德本律师事务所成立于2007年,是经江苏省司法厅批准成立的合伙制律师事务所。所内专职律师实行专业化分工和资源共享,人员配置优化,法律门类齐全,能...More>>
·公司劳动合同没给员工怎么办
公司劳动合同没给员工怎么办用人单位不肯给员工劳动合同,如果不能协商解决,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一条......
·侵占罪与挪用资金罪那个罪重?
侵占罪与挪用资金罪那个罪重?侵占罪侵犯的是财产的所有权,挪用资金只是使用权,自然是职务侵占罪更为严重。《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职务侵占罪;贪污......
·工伤认定企业不配合怎么办?
企业招聘员工到单位上班,都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然后在劳动合同中就会规定关于工伤方面的问题,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一些企业对于工伤的员工并不会采......
·中国刑法生产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怎么立案?
中国刑法生产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怎么立案?生产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的立案标准,是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
·签订劳动合期限有什么
签订劳动合期限有什么(一)、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固定期限劳动......
·行政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有哪些?
行政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有哪些?行政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有:(1)不可抗力。如水灾、地震、战争等;(2)其他障碍。如权利被侵害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土地使用权被征收有补偿吗?
土地使用权被征收有补偿吗?首先,《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八条明确规定了,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使用土地的和为实施城市规划进行旧城区改建,需要调整使用土地......
·在我国70年房屋土地使用权到期怎么办
不管是集体土地还是国有土地,实际上从取得土地使用权的那一天开始就已经在计算土地使用权的期限了。而且业主都能够清楚的看到自家房屋的土地使用权期......
·一、股票怎么写进遗嘱里面?
一、股票怎么写进遗嘱里面?可以按遗产写在遗嘱里面去;根据《继承法》第五条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
·劳动合同签订时间规定有哪些
劳动合同是对劳动者权利进行保障的一种协议,法律要求用人单位应该及时与劳动者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不然就要支付劳动双倍工资。那么关于劳动合同签订......
·刑法中如何计算偷税的罚金
刑法中如何计算偷税的罚金?1、刑法中没有规定如何计算偷税的罚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