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行政拘留15天可以保释吗
一、在我国行政拘留15天可以保释吗?
1、行政拘留不可以保释。行政拘留是一种行政处罚,属行政案件范畴。2、保释的法律术语是取保候审,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种强制措施,所以不能运用到行政案件中使用。3、行政拘留期间因法定原因可以提出请假出所申请。法律依据:《拘留所条例》第二十七条被拘留人遇有参加升学考试、子女出生或者近亲属病危、死亡等情形的,被拘留人或者其近亲属可以提出请假出所的申请。请假出所的申请由拘留所提出审核意见,报拘留决定机关决定是否批准。拘留决定机关应当在被拘留人或者其近亲属提出申请的12小时内作出是否准予请假出所的决定。被拘留人请假出所的时间不计入拘留期限。第二十八条被拘留人或者其近亲属提出请假出所申请的,应当向拘留决定机关提出担保人或者交纳保证金。有关担保人和保证金的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执行。被拘留人请假出所不归的,由拘留决定机关负责带回拘留所执行拘留。第二十九条被拘留人提出举报、控告,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或者申请暂缓执行拘留的,拘留所应当在24小时内将有关材料转送有关机关,不得检查或者扣押。
二、行政拘留的特点是什么?
1、行政拘留是一种严厉的行政处罚形式,只有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才享有拘留裁决权,期限限制在1日以上15日以内。2、行政拘留不同于刑事拘留。前者是依照行政法律规范对违反治安管理法规的人采取的惩戒措施;后者是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而采取的临时剥夺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的刑事强制措施。3、行政拘留不同于司法拘留。后者是人民法院依照诉讼法的规定对妨害民事、行政诉讼程序的人所实施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4、行政拘留不同于行政扣留。行政扣留是行政机关采取的临时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5、行政拘留与拘役不同。拘役是由人民法院对触犯刑法的人判处的一种刑罚。保释在我国其实就是取保候审,而取保候审是专门针对那些触犯刑法的犯罪嫌疑人来说的,但被行政拘留15天的当事人并没有违反我国的刑法。因此,保释和行政拘留这完全就是两部法律,相互之间并不矛盾和重复试用。所以说行政拘留15天可以保释吗这个问题就很好理解了,行政拘留期间不存在保释。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德本律师,手机:025-86309110
@德本律师简介:德本律师事务所成立于2007年,是经江苏省司法厅批准成立的合伙制律师事务所。所内专职律师实行专业化分工和资源共享,人员配置优化,法律门类齐全,能...More>>
·一、交通事故误工护理费赔偿标准是多少?
一、交通事故误工护理费赔偿标准是多少?交通事故误工护理费赔偿标准是因人而异的,计算依据如下:1、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公司破产或解散的清算程序是怎样的
公司破产或解散的清算程序是怎样的公司破产或解散的清算程序:1、股东会做出解散公司的决议;2、十五日内成立清算组,开始清算。有限责任公司的清......
·诉前财产保全之后多久立案
诉前财产保全之后多久立案一、诉前财产保全之后多久立案申请诉前财产保全不是必须先立案。可以在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前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保......
·公司劳动争议调解办法具体内容是什么
公司劳动争议调解办法具体内容是什么一、劳动争议协商《劳动法》第八条 发生劳动争议,一方当事人可以通过与另一方当事人约见、面谈等方式协商......
·私募基金有金融牌照吗
私募基金有金融牌照吗私募基金。是金融市场上一种专门以特定主体的投资为前提进行融资的一种方式,具有私密性的特征,但目前金融市场竞争激烈,各类组......
·故意毁坏财物罪立案标准江苏是怎样的?
故意毁坏财物罪立案标准江苏是怎样的?一、故意毁坏财物罪立案标准江苏是怎样的?江苏关于故意毁坏财物罪立案标准主要是:(一)造成公私财物损失......
·国家是如何规定婚假的?
国家是如何规定婚假的?1、按法定结婚年龄(女20周岁,男22周岁)结婚的,可享受3天婚假。2、结婚时男女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可视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
·一、村委会简易劳动合同需要包含什么内容?
一、村委会简易劳动合同需要包含什么内容?村委会简易劳动合同需要包含的内容有: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劳......
·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区别有哪些?
在商业汇票里面,又可以细分为银行承兑和商业承兑。一般来说,企业都喜欢接受银行承兑汇票。这种汇票是银行开具的,持票人可以随时背书转让,或者向银......
·一、抚养费要求法律援助的条件是什么?
一、抚养费要求法律援助的条件是什么申请法律援助的条件是申请人生活困难,无法全部或者部分负担法律服务费用。具体事由及条件,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
·劳动合同订立形式都有哪些
劳动合同订立形式都有哪些《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